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
10/1/2015 認識身心障礙者,如何與身障者互動

此次上課是由台灣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促進協會秘書長 陳淑芳秘書長擔任講師,主要介紹有關身心障礙的分類及如何與之互動,目前台灣身心障礙者約一百一十五萬人,佔了總人口的5%,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,其分類由原先的16類更改為8類,分別為 :
一、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、心智功能。
二、眼、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。
三、涉及聲音與言語構造及其功能。
四、循環、造血、免疫與呼吸系統構造及其功能。
五、消化、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。
六、泌尿與生殖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。
七、神經、肌肉、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。
八、皮膚與相關構造及其功能。

綜觀我國殘障政策發展的歷史過程,傳統上即以個人主義與父權主義的意識型態,以及天譴論的迷思看待身心障礙者,將之建構為次人一等的依賴人口,而僅施予消極的社會救濟。但是,自國民黨政府遷台以降,因其統治政權的正當性,係建立在來自美國強權的外部支持,以及經濟成長的資本累積之上,乃實行選擇性的社會福利政策。在此種歷史文化與政治經濟系絡下,身心障礙者即因其被建構為依賴者,而不被統治者優先選擇做為統治政權的支持者,而只能獲得社會救濟式的殘障福利服務措施。更因戒嚴體制下的民間社會之「袪政治化」與「袪動員化」,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亦無由主張其公民權利。直至民國七0年代後期之殘障權利運動,促成了殘障政策網絡的變遷,進而肇致我國殘障政策的變遷,其具體的政策結果則是完成「殘障福利法」的第一次修正。直至今日身心障礙者的問題逐漸被世界各國所重注,也持續追求身心障礙者得以「充分參與」社會生活和發展,並享有「平等地位」,也就是說,具有與全體公民同等的機會,平等分享因社會和經濟發展而改善的生活條件所努力。
身心障礙形成的原因眾多,來自環境、飲食、基因遺傳、戰爭、意外…等等,很多是人不可抗拒之因素造成,在社會上身心障礙者往往因被不被了解,而遭受到不平待遇,也因此造就了自卑、悲觀、反社會主義或其它負面情緒的充斥,但往往在進一步的了解及治療後,他們也與正常人無誤,陳秘書長此次分享了許多如何去認識及協助他們的方式,給予幫助對於我們來說也許只是微不足道的,但對他們卻是不可或缺的力量,因身心障礙者已失去了正常人應有的機能,但不能使其也失去其合法權益及生活,應保障其公平參與社會生活之機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